2025-07-03
HaiPress
跨國研究顯示,中國、立陶宛與英國女性,普遍偏好身體質量指數(BMI)落在23至27之間的男性。(示意圖/Unsplash)
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的一項跨國研究指出,女性最偏好身體質量指數(BMI)落在23至27之間的男性體型。這項研究由中國、立陶宛與英國的283位參與者共同完成,並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》。
《每日郵報》報導,研究團隊讓參與者觀看15張不同體型男性的黑白照片,照片中的男性BMI從20.1到33.7不等,臉部皆已模糊處理。每名受試者須依吸引力程度,對這些男性身材進行1至9分的評比。研究結果發現,中國女性心中最具吸引力的男性BMI為23.4、立陶宛為23.0,英國女性則偏好BMI為26.6的男性。整體而言,BMI介於23至27間的「微胖型身材」男性被女性視為最有吸引力。
另據英國國民保健署(NHS)定義,BMI在18.5至24.9為「健康」,25至29.9則屬「過重」。研究人員指出,儘管3國家的肥胖盛行率差異明顯,但對男性體脂偏好的文化差異卻不大。他們認為,這些差異可能與人類演化歷程有關,「男性與女性在演化上都傾向以相似方式,評估同族群內的異性吸引力。」
此外,研究團隊也解釋,體脂率與睪固酮濃度呈反比,間接反映出男性的生殖能力與健康水準,因此脂肪多寡可能是評估交配對象品質的指標。有趣的是,不只是女性,男性受試者也偏好BMI在23至27的男性身材,顯示整體社會的審美觀念可能受到演化機制驅動,而非僅為文化偏好。
然而,這樣的結果對男性而言或許是好消息,但女性可能就沒那麼幸運。先前多項研究顯示,男性普遍偏好身材較為纖瘦的女性,甚至低於演化最適當的範圍。研究團隊總結指出,「女性對體脂的敏感度符合演化預期;相對地,男性對女性體型的偏好常常落在比演化理想更纖瘦的區間。」
報導指出,男性對女性理想身材的認,與大眾媒體、流行文化、時尚潮流乃至政治形象密切相關。這些審美觀隨著年代出現顯著變化:
一、1910年:吉布森女孩(The Gibson Girl)——美國畫家查爾斯達納吉布森(Charles Dana Gibson)筆下的理想女性形象,身材高挑、氣質優雅,呈現「S型曲線(S-curve)」身形。
二、1920年:飛來波女郎(The Flapper)——婦女參政權的文化變革催生短髮、及膝裙與嬌小有活力的女性美感。
三、1950年:沙漏型身材(The Hourglass)——二戰後人們對女性審美轉向性感曲線,也出現影響深遠的芭比娃娃女性身形象徵。
四、1960年:枝幹型身材(The Twig)——英國模特兒崔姬(Twiggy)引領中性風潮,瘦削與平胸成為新的標準。
五、1990年:海洛因時尚(Heroin Chic)——凱特摩絲(Katherine Moss)等超模將極瘦、頹廢的造型帶上時尚伸展台。
六、當代:強壯健美型身材——相較過往偏好纖瘦,現代主流審美更推崇結實、緊實的健康身形。